(圖: 地熱谷)
出了捷運「新北投站」,過馬路,沿著中山路直走,經過北投公園後,木造的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就在眼前囉。
圖書館前面有座蓮花池,看著池中滿滿的蓮花,不禁好奇,現在不是冬天嗎?
還是因為這裡的蓮花有「硫磺水」的滋養,所以冬天也能開花 ?
市圖北投分館,大型木造建築,一邊隔著北投溪對著溫泉博物館,另一邊連著北投公園。四周圍繞著一片綠意,褐色的造材,給人一種穩重踏實的感覺。
從這個方向來看,很像是一艘船艦的龍頭。
繞到另一邊。
跨過北投溪,走向溫泉博物館。
溫泉博物館是一棟二層樓的建築
二樓展放了新北投一帶的人文歷史、日據時代發展出來的溫泉文化、還有復原後的公眾浴池休息廳、一個小電影院,播放民國50年代左右的台語電影。
一樓則是公眾浴池還原,四周有浴池的建築、裝潢、歷史等解說文字。也介紹了北投聞名於國際的礦石 - 北投石,及其發現定名過程。連接兩部分的走廊,則介紹世界各地使用溫泉的記錄,還有台灣溫泉史。
在我盯著解說文字時,一名義工解說員看我不像其他人走馬看花掠過,走過來跟我講一些故事。
台灣的「北投石」,是一種很特別的礦物結構,世界各地只有北投、俄羅斯某些地方、以及日本的玉川溫泉才有發現。
日據時代,岡本要八郎首先在北投發現,後經一連串的研究,定名為「北投石」,這也是國際上唯一一塊以台灣地名命名的礦石。
溫泉博物館,日據時代是北投的公眾浴池,二戰結束,大批日據時期的建築遭到毀壞或棄置,這裡很長一段時間成為廢墟,後來被規劃成「纜車」預定地,在當地國小師生的奔走請命下,當時的陳水扁市長毅然決定停工(此工程並非他任內核准),並在公眾浴池遺址原地興建溫泉博物館,開放民眾免費參觀。
以上是他本人口述,我再參考博物館史料加以潤色而成。
他越講越多、越講越起勁,甚至一再地帶入他本人對陳水扁先生的不捨、以及對國民黨政府的不滿。看的出這位熱血阿姨,年輕時應該是到處奔走的地方文史工作者。國民黨時代對日據建築的毀壞或刻意棄之不予珍惜,這是事實。從文史工作的角度來切入,台北市好不容易有個珍惜地方文史的市長,對他投入政治情感也是可以理解的。雖然我對政治狂熱者一向拒之千里,不過我能體會這位熱血阿姨的心情,於是就聽他一直講,從北投石解說跳到北投發展史(這裡帶入了陳市長對北投取締色情行業的貢獻,對比國民黨政府blah blah blah),又跳到博物館重建過程(這裡帶入了對陳市長復育建築用心的肯定,對比國民黨政府blah blah blah)。。。聽到我已經神遊物外了,還是不敢看時間,也不知道過了多久。。。
聽到她自己也覺得好像佔用我太多時間,帶我看了北投石,就離開。扣掉東扯西扯的部份不提,這位熱血阿姨的確是地方口述歷史的好資源。
以上是個人經驗趣談,再來看看建築。
進去不用門票,不過要脫鞋子換室內托鞋。地形因素,大門進來的一樓,我把它算成整棟建築的二樓。
俯瞰水池,左方建築為市圖北投分館。
大廳右側長廊
長廊底部的觀景台
大廳
繞至大廳左側長廊
左側長廊外的櫻花樹(梅花樹? 還是...?)
一樓的浴池遺跡。
浴池旁的彩繪玻璃及走廊
溫泉博物館再往上走一小段,可以到一代草書大家 - 于右任先生的故居 - 梅庭
梅庭的後院,可以看到優雅的小屋,清幽的環境。
屋內有保存良好的書房、大廳、臥室。一樣是免費參觀,一樣要換成室內拖鞋。
猜猜這篇寫什麼?
正解:
「山不在高 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 有龍則靈 ... (以下略)」
從梅庭走到地熱谷稍微有段距離。先沿著北投溪往上走。
北投溪兩旁都有木造步道,有一旁還有階梯,不少民眾走下去泡腳。儘管有告示提醒這些溪水含有大量兩旁溫泉旅館的排放廢水。。。
這棵不知道是什麼?芭蕉?
步道的盡頭,注意左邊,可以看到地熱谷的指標,走過去就看到大門了。
走進去就聞到濃濃的硫磺味,天氣很熱,地熱谷的湖面卻不時飄來一陣陣帶有異味的熱氣白煙。白煙飄動的很快,型態千變萬化。看著湖面,白煙時而集體向上竄升、時而往某一方向快速飄動、時而形成一道道圓圈極速旋轉,
往更深層走過去,一陣陣白煙肆無忌憚的衝向走道,彷彿各種鬼魅魍魎侵入人世,又像代表人生百態的各種臉孔,非常精采。
後記:
1. 市府為了發展北投觀光,捷運「新北投線」換了彩繪列車,不但外觀彩繪,車廂裡面也不像一般車廂單調色系,有咖啡色、橘色、藍綠色等,還有大螢幕介紹北投歷史、溫泉、文化、觀光景點,很有趣。
2. 新北投站要過馬路到北投公園,記得按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