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硐: 光復社區)
大年初三, 這是一個計畫趕不上變化的一天. 本來行程, 猴硐下車、大山國小、大粗坑古道、102縣道、草山戰備道、金瓜石地質公園、黃金博物園區搭車、收工回家, 結果在猴硐出了岔. 先是找不到大山國小, 不知不覺從他的後門走過去了, 過了金字碑古道指引、過了猴牡公路指引 ... 竟然沒看到大粗坑古道指引, 走著走著就到了小粗坑古道入口. 沒辦法了, 就走小粗坑古道去九份享受(?)人擠人吧 !
第三次來到猴硐, 火車站各種跟 "貓" 有關的照片、畫像、娃娃、店面, 比上一次來時多了不少. 人潮也明顯變多了. 貓的活動範圍更大了, 本來只在後站貓村這邊, 現在連火車站內都看得到大貓小貓啪啪走, 看得出基隆河猴硐一帶的綺麗山水景色、或是政府為了保存地方文史而打造的煤礦博物園區, 現在都沒辦法代表猴硐了, 大多數人在火車站談論的都是貓啊. 這也是當初養貓人的無心插柳吧 ~
不得不承認貓兒很討喜, 不過我還是喜歡這裡的山水.
還有那雄立在基隆河上的瑞三大橋
過了介壽橋, 看到涼亭裡有塑像, 紀念李建興先生 - 猴硐煤礦、瑞三礦業的風雲人物, 介壽橋也是他出資蓋的. 銅像就坐落在介壽橋一邊的懷德亭內.
沿著九芎橋路直走, 發現另一坐介壽橋 - 新介壽橋. 而新介壽橋的另一端竟然是遊客中心.
這真的是一件很神奇的事. 一般來說, 遊客中心通常在景點旁邊, 然而煤礦博物園區的遊客中心離園區主體卻有一大段距離. 對那些從瑞芳騎車開車過來的遊客來說, 或許會注意到這個遊客中心, 進去看看猴硐的歷史人文環境生態介紹. 但是對於那些搭乘火車過來的旅客而言, 一出站就是園區了, 整個主體都在出站的右邊, 應該鮮少人會往左邊走長長的一段路來到這裡吧. 也許是因為前站附近的腹地不夠大吧, 所以才會有這種神奇的設計.
在此正名, 貓村本名叫 "車頭頂聚落".
這一塊, 是第一次來猴硐逛的部份, 也就是煤礦博物園區的本體.
右下方, 今天, 衝吧 !
這次我選擇有公車站牌的路走, 而不是基隆河畔, 結果, 錯過了對岸數次經過的火車, 也錯過了大山國小大門, 心想, 只要不會錯過大粗坑古道入考就好了 ...
邊想邊走, 走到一旁赫然出現 ... 小粗坑古道 !!! 這表示我錯過了大粗坑古道啊 ...
想到今天難得好天氣, 又想到尚未征服的金瓜石地質公園一直在我腦海裡, 心裡不免懊惱. 不過旅行還是輕鬆點, 既然來了小粗坑古道, 不妨改道九份, 屆時要前往金瓜石也不難. 反正這幾條都沒走過, 在 "金九" 這塊既可賞山、亦可觀海的天之驕地, 這附近的步道群早晚要來一一朝聖的. 不妨順勢走一回吧 !
一開始的路有點像產業道路, 正覺無聊之時 ... 挑戰出現囉 !
眼前, 即將要挑戰的山林步道
身後, 越來越遙遠的文明世界
前後皆不見人影, 只有原始山水草木陪伴.
還有每隔一段距離就會出現的 "木椅"
縱然陽光不大, 沿途亦有樹蔭為伴, 還是讓久疏爬山的我還是氣喘吁吁, 幾乎是每走半分鐘就要休息個三到五分鐘, 讓我想起某年夏天遠征草嶺古道的記憶...
到了第一個岔路, 這裡總算聽到人聲, 一對情侶在一旁 "難得可見" 的現代小屋旁邊講話. 這時我決定取左邊, 看看粗坑瞭望臺.
途中經過小粗坑分班遺址, 現在已成了荒煙漫草.
本來想繼續往瞭望臺方向走, 但前路一片泥濘, 決定折回一開始的岔路, 繼續往九份頌德公園出發.
這時才注意到, 岔路旁還有幾棟磚瓦壞牆, 這些是前人的聚落 ? 還是方才學校的一部分 ?
毀壞的牆垣, 重新孕育的生命.
走在彎彎曲曲的山路上, 一會兒又可以見到頹敗的廢墟立在路旁. 不知道為什麼, 心裡一直想著 "魔戒" 小說裡面營造的畫面: 這片牆壁是古老鋼鐸邊境已廢棄的某個哨所, 那塊巨岩是已經石化的食人怪, 這裡有個被封住的地洞, 裡面以前是矮人開挖的礦坑, 現在爬滿了半獸人, 等著太陽下山出來襲擊旅人... 一個人走在山裡難免無趣, 適當地想像力倒是可以替平淡增添樂趣 ~
在我第N次喘不過氣, 停下來休息時, 前面遇到的那對情侶已經超過我了, 從此再也見不到他們. 第一次走山路沒有遇到老當益壯的登山老者, 反而只有見到一對年輕情侶, 這種狀況倒也特別.
到了第二個主要遺址, 山神廟.
離開的人群, 徒留當初的信仰, 繼續再這裡守護這座山林 ...
總算, 讓我爬上了最高點 ...
眼前正是好久不見的基隆山 ! 以及山下的九份山城 !
左邊可見深澳峽, 以及更遠處的八斗子 - 潮境公園部份.
右邊, 清楚可以辨識茶壺山的標誌 - 茶壺狀山頂.
本來想去台電電塔看看, 走了幾步, 發現芒草越來越長, 心想我沒帶水, 現在又非常渴, 於是又折回來, 朝著九份頌德公園的方向繼續走下去.
走過小粗坑的猴硐段, 相較之下九份段就很輕鬆了, 且視野極佳, 一路都是以放鬆且悠閒地心情走著.
只是這步道 ... 只有做邊邊, 材質又很溼滑, 不能踩著邊. 而中間凹陷處又很窄, 讓我走得很彆扭 ...
終點 - 頌德公園
這裡隨處可見前往基山街的指標, 順著走就沒錯.
"瑞芳鎮"已成過去, 現在是"瑞芳區".
一踏進基山街九份商圈, 聽到的第一句話就是日文. 路上人群推擠、摩頂放踵實在不稀奇、兩旁店家的日文標語不稀奇、招待員隨口粵語也不稀奇、下午兩點的店家各各高朋滿座還是不稀奇, 最讓我稀奇的就是, 每幾分鐘就出現 "九份商圈廣播, 九份商圈廣播, XXX小朋友, 你媽媽在seven等你". 商圈生意做這麼大, 真是不賺也難啊 ...
35塊飛魚卵香腸、30塊起司卷、40塊爆炸丸冬瓜茶套餐, 匆匆解決了中餐以後, 一看7-11斜對面的九份基山街客運站 - 舊道站, 等客運的人潮竟然已經排到轉角處, 而基山街入口處還是蜂擁了大批觀光客擠進去. 決定走去前一站 - 隔頂站等車. 運氣很好, 客運已經要過來了, 只是一看到旁邊的 "山尖觀光步道", 當下決定不要急著結束這一天 ~
和方才難走的小粗坑古道相比, 山尖觀光步道簡直像人行道一樣容易啊 ...
走到底竟然變成柏油路, 還有三條路線呢. 接下來遇到岔路的原則, 就是往金福宮、或景明亭的方向走, 一旦發現越走越遠再轉回來.
金福宮, 左上角是景明亭.
景明亭, 右邊可以看見一輛客運正在爬坡, 它的終點就是彎過去之後的勸濟堂.
路旁不定時就會出現兩山之間的海天一線景緻 - 左邊的基隆山和右邊的本山, 就像是杯子的兩緣, 中間盛著藍色的海水.
這塊山中有海、海天成一線的景緻, 晴天之下極為好看. 這是金瓜石獨有, 也是金瓜石住戶的無價之寶.
外九份溪瀑布群
跨越外九份溪的小橋, 橋旁的舊橋墩
正要過橋, 卻驚見警語...
硬著頭皮走過橋, 橋旁的舊橋墩, 盡顯歲月痕跡
過橋之後, 發覺步道往下, 離我要去的景明亭海拔越差越多, 決定再一個岔路離開步道, 轉走柏油路.
走在柏油路上, 看到幾戶獨棟前面停了幾輛車, 大人帶著小朋友來這裡過年、拜訪親友、拍照、曬太陽、散步, 美景與悠閒, 盡在此中.
走到金福宮囉.
-
走出金福宮的牌坊
牌坊旁邊的客運站 - 瓜山國小站
這時又有一輛客運過來, 疲憊的雙腳、遠端的景明亭, 形成天人交戰之勢. 正當客運緩緩駛來, 我也做了抉擇, 繼續 !
走在金福宮牌坊旁的瓜山橋上, 回頭看, 金福宮彷彿就是鑲嵌在基隆山裡面.
繼續往前行, 走過瓜山橋後, 正前方是戰俘營遺址, 僅有樓梯供行人通行. 左前方則是一個岔路, 往下就是金水公路, 可以前往黃金瀑布、水湳洞選煉廠遺址, 這段路已於第二次金瓜石之行走過. 往上的路則要穿過一個明顯的牌坊 - 勸濟堂牌坊. 取此道, 景明亭就在道路轉角處.
景明亭觀景, 幸有天公作美, 碧海藍天, 心曠神怡.
陰陽海
水湳洞選煉廠遺址
彎彎曲曲的金水公路
隱約可見鼻頭角燈塔, 以及在它身後的稜線步道
景明亭附近隨便看看, 竟然看到報時山觀景台 ! 這是第一次金瓜石之行的第一站. 就是在這裡, 開啟了我對金九一帶的多次探訪
從景明亭走回瓜山國小客運站, 順便打量著這所有趣的國小. 在 "地無三里平" 的金瓜石, 這座操場也算是金瓜石的地標之一了吧. 天氣晴朗的時候, 從報時山、勸濟堂、黃金神社遺址等地, 都可以看見鮮紅色的跑道包著青綠色方形的操場. 國小的教室區和操場被馬路隔成兩邊, 而操場旁邊就是雄偉的基隆山, 就像著守護神一樣守護著這裡的小朋友.
前半段的路程, 從人擠人的侯硐, 到人擠人的九份, 兩地之間的小粗坑古道卻好像置身於世外. 因掏金熱而興起的聚落、學校、小廟, 自人類離開後, 再度回歸森林. 而後半段的路程, 從山尖步道, 到脫離步道前往金福宮、景明亭, 這一段坐擁絕佳山海景緻, 令人驚豔. 走一趟小粗坑古道連走山尖步道之行, 這是計畫外的行程, 也是意料外的驚喜.
1. 大粗坑古道和金字碑古道在侯硐這段, 應該會共用一段路, 所以當初往金字碑古道方向走, 應該可以看到大粗坑古道的指引.
2. 山尖觀光步道應該是連接九份和水湳洞. 若要前往景明亭或是勸濟堂, 過外九份溪小橋之後就要離開步道, 改走柏油路往上, 接到金福宮, 而不是沿著步道繼續往山下走.
3. 金福宮牌坊和勸濟堂牌坊前的門神(?), 都是獅子(?)踩球的模樣, 不知是什麼含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