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有趣的地方, 很多人會想到聖掏沙(Sentosa), 或是他們的動物園, 不過最令我感興趣的反而是他們多元的人文風格. 想像一下, 大概三分之一台北大小, 竟然保留了印度區、回教區、中國城、擁有不少英國殖民時代古蹟的行政區、以及各種高聳現代化建築的金融區.
在這些區域之中, 我選擇印度區做為來到新加坡的第一站.
小印度區就在新加坡捷運Little India Station(NE7), 一出捷運 exit E, 眼前就是小印度區最古老的街道 - Buffalo Road
Buffalo Road 走到底, 左轉 Serangoon Road, 兩旁盡是五顏六色的低矮平房建築, 大多是店家.
眼裡見到的多是當地印度籍新加坡人、或金髮碧眼歐美觀光客, 走過販賣印度飾品店、生活用品、食品, 聞的是陣陣異國薰香, 幾間販賣CD的商店則是大聲播放印度歌舞曲.
走過兩個block後, 街角赫然出現一間印度廟 - Sri Veeramakaliamman Temple.
對印度教的不熟悉、內部陰暗的廟宇、不斷地傳來震耳欲聾又音調詭譎的樂器聲, 竟然有種震攝人心的威力, 看著幾個觀光客脫鞋脫襪走進去, 我們難得見到這種神廟, 當然也是跟著走進去囉.
一走進去, 室內是昏黑的光景, 一旁是樂師們在吹奏樂, 更遠的地方擠著一群信徒, 微弱的燈光, 看起來似乎是進行著什麼儀式. 很想拿出相機紀錄, 但壓迫的氣氛讓人不敢妄動.
站了一會兒, 還是決定走到內庭看看.
去年四月在馬來西亞的印度教聖地 - 黑風洞(Batu Cave)初次接觸印度教的風格, 當時就注意到他們的神像表情比較豐富、多元, 顏色種類也比較多. 今日則是首次見到 "廟宇", 第一個感想就是 - 好熱鬧的屋頂啊 !!! 相較於回教清真寺的圓頂、基督天主教堂的十字、佛寺道觀的屋簷, 印度教廟宇的屋頂竟然排了好幾排的塑像, 一層一層排下來, 表情多變、色澤豐富.
屋頂眾多塑像之中, 我注意到 "象" , 不知道這在印度教中代表什麼 ?
走出 Sri Veeramakaliamman Temple, 沿著 Serangoon Road 的另一側人行道走回來, 左邊經過許多小巷, 每一條巷子兩旁都是很有意思的彩色平房小屋, 一眼望過去別俱異國風情.
五顏六色的二樓扇窗, 格外引人注目
走過幾個block, 左轉 Dunlop Street, 眼前又是另一個宗教建築, 不過這會兒不是印度教, 而是回教.
雖然和我們對回教堂大圓屋頂的傳統印象不同, 不過這的確是個清真寺, 為了印度回教徒而建立的 - Abdul Gafoor Mosque
屋頂沒有大圓球, 卻有多個彎月形狀的尖頂.
和方才參觀 Sri Veeramakaliamman Temple 的感覺不同, 這裡室內感覺較亮, 也比較安靜, 沒有樂器吹奏、也沒有一大群人進行什麼儀式, 就是幾個人進來, 彼此打聲招呼後, 面對神壇, 或坐或站, 默念或是沉思、跪拜, 一段時間以後, 大夥兒魚貫出來, 輕聲細語地有說有笑 ... 很喜歡這種感覺, 能讓人心情平靜 :)
離開 Abdul Gafoor Mosque, 往回走, 左轉 Madras Street, 再右轉接 Campell Street, 這裡有一間從背包客棧查到的餐飲 - Mubarak Restaurant
老闆一見到我們就問 " 拉茶?" "拉茶餅 ?", 虧我還在出發前查了 "印度拉茶" 跟 "印度拉餅" 的英文, 看來應該是沒必要的 ... 等等, 拉茶餅 ????? 拉茶餅就是印度拉餅嗎 ??????
老闆似乎看到我滿臉問號, 馬上又講了 "iced", 歐歐歐, 原來他講的是 "拉茶 冰", 不是什麼 "拉茶餅" ...
好喝的印度拉茶
好吃的印度拉餅 ... 因為太餓了, 所以沒拍 XD
隨後我們繞到捷運站旁的竹腳中心(Tekka Centre), 這裡一樓多是賣吃的, 二樓則是各式各樣印度風格的服飾
在竹腳中心二樓逛了幾圈, 隨後繞到 Little India Station 的 Exit C, 我們對新加坡之旅的第一站 - 小印度區, 即將做個告別.
別具特色的小平房、二樓扇窗, 令人心生敬畏的印度廟 - Sri Veeramakaliamman Temple, 和印象中的圓頂清真寺不同的回教堂 - Abdul Gafoor Mosque, 以及會說一點中文的 Mubarak Restaurant 老闆 ... 多元的種族宗教文化, 是我對新加坡的第一個印象.
留言列表